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定

时间:2024-07-21 18:34:20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231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定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定


2012年8月10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
 


甘肃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的报告》。会议一致认为,多年来,省、市政府对兰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兰州大气污染仍然严重,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影响着甘肃对外开放的形象,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加快推进兰州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特作如下决定: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大气污染防治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大气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增强责任意识,准确分析兰州大气污染的现状和成因,坚持从改善民生、促进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出发,从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的需要出发,进一步认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本着对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负责的态度,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为兰州乃至甘肃的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

  二、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大气污染防治的整体合力

  大气污染防治要坚持政府负责、政策引导、突出重点、防治并重的原则,建立长效机制,健全和落实“省市联动、属地负责,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大气污染防控工作机制,统筹协调,互相配合,合力攻坚。充分发挥大气污染治理协调机构的作用,从监管体系、资金投入、政策措施、责任机制等方面入手,在统筹区域环境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布局、调整能源结构、提高城市清洁能源比例、加强工业污染防治项目建设等方面,系统分析、科学制定污染防治规划。发改、工信、公安、财政、环保、建设、农牧、林业、交通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合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格局,动员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改善兰州大气环境质量的行动中,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突出防治重点,落实大气污染防治的各项措施

  兰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实现“一年全面攻坚、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明显改善”的总体目标,省政府要督促兰州市抓好治理污染的重点工作:一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市布局调整和优化,提升环境承载容量。加快工业污染深度治理,全面实施“关改迁”。二要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实施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管网建设,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液化气、电、水煤浆等清洁和准清洁能源。三要大力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推进高污染车辆的强制淘汰。四要大力开展施工工地和道路扬尘污染的防治,绿色文明施工,加大尘土源治理。五要开展环境综合防治,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增强生态增容减污能力。

  四、保证资金投入,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财力支撑

  要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形成政府投入、地方配套、社会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的投资体系。省政府要加大对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的投入,将应补助的大气污染防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督促市、区政府在预算中安排大气污染治理资金。省直有关部门要认真分析论证大气污染治理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对兰州大气污染治理的资金支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中央、省属驻兰部门、单位、企业要服从兰州大气污染治理的统一规划,切实保证治理资金的落实。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气污染防治的良好社会氛围

  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动员全社会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增强公众监督防范意识和应急保护能力。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依法发布大气环境质量信息,通报污染物超标排放和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有关规定的单位。各新闻单位要发挥好舆论导向作用,做好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环境危机意识宣传,对污染物超标排放的单位予以曝光,不断增强社会各界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督的行动中。

  六、强化法制监督,有效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省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调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审查批准、制定或修定有关大气污染防治的法规。要切实加大对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的执法监督,促进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实施。省政府要认真执行有关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督查,加大管控力度。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发改、工信部门要在能源供应、铁路运输等方面给予协调。环保部门要加强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严格落实监管措施,建立健全考核和投诉监督机制,严肃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对污染物超标排放的单位或企业,该取缔的坚决取缔,该关停的坚决关停,该整顿的坚决整顿。对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单位要从严从重从快处罚,确保兰州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永州市殡葬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湖南省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永州市殡葬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永政办函〔2007〕8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管理区,市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永州市殡葬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实施。



二00七年八月二十九日



永州市殡葬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目 录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适用范围
  1.4 工作原则
  2.应急指挥体系及职责
  2.1 应急指挥机构及指挥部成员
  2.2 指挥机构的主要职责
  2.3 工作机构的主要职责
  2.4 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
  3. 应急处置
  3.1 应急分类
  3.2 先期处置
  3.3 信息报告要求
  3.4 信息报告内容
  3.5 预案启动的条件
  3.6 应急响应
  3.7 善后处置
  3.8 应急结束
  4. 应急保障
  4.1 信息保障
  4.2 人力保障
  4.3 资金保障
  5. 监督管理
  5.1 奖励与责任
  5.2 监督检查
  6.附则
  6.1 预案管理与更新
  6.2 预案解释部门
  6.3 预案实施时间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全市殡葬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加强和规范殡葬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1.2编制依据
   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湖南省实施<殡葬管理条例>办法》、《永州市殡葬管理规定》、《永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政策,特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市各类殡葬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各县区(管理区)根据本预案编制辖区内殡葬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4工作原则
  1.4.1以人为本,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4.2和谐,殡葬管理与改革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1.4.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互相配合,属地为主。
  1.4.4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2、应急指挥体系及职责
  市人民政府设立市殡葬突发事件处置指挥机构,负责全市的殡葬应急工作。
  2.1应急指挥机构及指挥部成员单位
  市政府设立市殡葬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由市政府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市长任总指挥,市政府分管民政工作的副秘书长、市民政局局长、市公安局局长任副总指挥。
  指挥部成员单位: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人事局、市监察局、市工商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委老干局、市政府新闻办、市林业局、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卫生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信访局、市司法局、市环保局。
  应急指挥部下设工作办公室,由市民政局分管殡葬工作的副局长、殡管处主任分别兼任办公室正副主任。
  2.2指挥机构的主要职责
  研究决定全市殡葬应急工作的有关重大问题,安排部署殡葬公共群体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指导和监督县一级殡葬应急指挥工作。
  2.3工作机构的主要职责
  应急指挥部工作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调研分析相应的数据和信息情报报送,提出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参考意见和拟定具体措施报指挥部;总结和吸取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和教训;负责殡葬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协调工作;负责做好召开指挥部成员会议的联络工作,通报有关情况;负责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公共突发事件,并及时将工作情况报告上级有关部门。
  2.4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
  市民政局 负责及时向市人民政府、省民政厅汇报;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衔接,研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措施;加强对殡葬行业的监督管理和经营许可的审核,以及经营情况的检查。
  市公安局 负责现场控制、处理,防止事态扩大;对聚众闹事的为首分子和骨干分子依法依规查处;加大对涉及犯罪的当事人的调查、侦破、打击力度。
  市人事局 负责对市本级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在突发事件中参与闹事和幕后指挥者中的国家工作人员的劝说、教育和处置工作。
  市监察局 负责对参与在殡葬突发事件中滋畔闹事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劝说、教育,并依法依规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调查处理。
  市工商局 负责依法对因预售、炒买倒卖、传销墓穴(地)、骨灰存放格位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殡葬单位给予严肃查处,并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负责做好因爆炸、矿山、建筑坍塌等意外死亡事故的劳动纠纷仲裁处理工作,做好遗体火化后的善后处置工作。
  市财政局 负责做好应急资金的调度工作。
  市国土资源局 负责对清理乱葬滥埋墓地引发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市委老干局 负责配合有关部门对参与炒买倒卖墓穴(骨灰存放格位)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的有关老干部的劝说疏导工作。
  市政府新闻办 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各新闻媒体按照市委、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统一报道内容,及时准确做好殡葬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和新闻发布工作。
  市林业局 负责做好对因墓葬、祭祀等引发的山林火灾扑救和灾后损失的处置工作。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负责组织协调好因生产安全等发生意外死亡事故的处置工作,做好遗体火化前的协调及火化后的善后处置工作。
市卫生局 负责督促医疗单位做好对患有传染性疾病遗体的消毒工作,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确保广大居民和现场工作人员的身体安全和健康。
  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负责在发生殡葬事业(务)公共事件时,确保道路畅通,依法做好因道路交通安全死亡事故的处置工作。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负责对在城区占道搭灵棚,出殡车辆超五辆限数并违规占道行驶,沿途燃放鞭炮,耍龙舞狮,阻塞交通,危害公共安全引发突发事件的当事人,做好劝说、教育、疏导和处置工作。
  市信访局 负责接待因殡葬突发事件引发的群体性上访处置工作。依法依规对因殡葬引起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责任人的调查处理。
  市司法局 负责组织协调对参与殡仪馆内发生的殡葬突发事件闹事人员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市环保局 负责依法对因殡葬活动影响周边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组织和协调并提供现场污染分析监测的技术支持。
  3、应急处置
  3.1应急分类
  3.1.1第一类:到殡仪馆聚众5人以上闹事,分以下三种情况:
  (1)到殡仪馆抢尸土葬;
  (2)不愿按规定的期限办理火化事宜;
  (3)周边居民以借殡仪馆等殡葬场所污染环境为由,煽动群众闹事、阻碍殡仪馆不能开展正常工作的。
  3.1.2第二类:冲击党政机关、阻塞交通的。
  (1)将尸体停到党政机关闹事,影响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的;
  (2)将尸体停放在道路上阻塞交通的。
  3.1.3第三类:违规丧事危害公共安全,不听执法人员劝阻,暴力抗法的。
  3.1.4第四类:处置炒买倒卖、传销墓穴(骨灰存放格位)引发群体性上访的。
  3.2先期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所在县区(管理区)的民政、公安等相关部门应立即按预案要求派人赶赴现场,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并及时向同级党委、政府和市民政部门报告有关情况和信息。
  3.3信息报告要求
  各县区(管理区)民政局、殡葬、殡仪服务单位在事件发生后,立即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市民政局,最迟不得超过2个小时。
  3.4信息报告内容
  内容包括:事件发生时间、地点、起因、规模、涉及人员、破坏程度、采取的措施、事态发展趋势、处置过程和结果以及建议请求。
  3.5预案启动的条件。符合应急分类四类情形的,由殡葬应急指挥办公室提出,报殡葬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审批,可以启动本预案。
  3.6应急响应
  预案启动后,指挥部人员迅速到岗到位,实施统一组织指挥或参与辅助指挥决策。应急响应必须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和以责任管理部门为主,其他部门协助配合的原则。并及时将信息报告同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需要市级参与的应立即启动预案。
  3.6.1出现第一类情况,当地政府的民政、公安部门赶赴现场处置,事故责任单位负责做好丧主的矛盾化解和事故处理工作,在事件处置中需要相关部门参与的,应积极响应。
  3.6.2出现第二类情况, 当地政府的公安、民政、信访、调纠、交通管理和事故责任部门启动预案,积极应对处置。在事件处置中需要相关部门参与的,应积极响应。
  3.6.3出现第三类情况,当地政府的公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民政、交通管理和肇事者的主管部门及时启动预案,做好处置工作。根据事态的发展变化,需要相关部门参与的,应积极响应。
  3.6.4出现第四类情况,当地政府的工商、民政、公安、信访等部门及时启动预案,做好处置工作,事件的责任单位针对上访原因负责做好应对处置。根据事态的发展变化,需要相关部门参与的,应积极响应。
  3.7善后处置
  市、县区(管理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事故进行评定,提出处置建议,做好善后处置工作,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3.8应急结束
  突发公共事件得到完全平息后,由指挥部宣布预案执行终止。
  4、应急保障
  4.1信息保障
  各殡葬、殡仪服务单位要建立健全并落实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收集、传递、报送、处理等环节运行机制,保持信息传输设备和通讯设备完好,保持通讯方便快捷,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的安全畅通。
  4.2人力保障
  公安及相关部门要准备相应的人员力量。各殡葬、殡仪服务单位应组建公共事件应急预备队,一旦启动预案,应急预备队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情况和指挥部门的要求及时到位。预备队主要由各殡葬、殡仪服务单位的负责人和该单位的保卫人员组成。
  4.3资金保障
  殡葬突发事件应急资金,由财政局按照预案要求,做好资金的拨付工作。
  5、监督管理
  5.1奖励与责任
  5.1.1对在殡葬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与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5.1.2对在殡葬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不认真履行职责,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有关部门(单位)给予责任人相应的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2监督检查
  应急指挥部工作办公室对本预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障应急措施到位。
  6、附则
  6.1预案管理与更新
  应急指挥部工作办公室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和完善预案。
  6.2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授权市民政局解释。
  6.3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单位2003年政府采购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已失效)

财政部


财 政 部 文 件

财库[2003]19号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单位2003年政府采购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各人民团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政府采购法》从今年开始正式实施,为了贯彻落实法律的各项规定,实现2003年中央单位政府采购规模和规范管理都要有所突破的工作目标,开创中央单位政府采购工作的新局面,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要切实加强对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
《政府采购法》颁布后,国务院相继印发了《在中央国家机关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方案》(国办发[2002]53号,以下简称《改革方案》)、《中央预算单位2003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国办发[2003]14号,以下简称《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具体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各中央单位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采取措施,认真实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艰巨,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作保证。首先,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要树立依法行政、依法采购观念,充分认识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意义,自觉执行《政府采购法》及国务院有关文件的各项规定,广泛发挥政府采购的作用;二是单位领导要重视本部门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工作,加强对本部门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三是要狠抓落实。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制度创新和观念转变,与内部规范化管理紧密相关。因此,要根据法律和有关规定研究制定本部门的具体实施办法和工作程序,以及执行《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的实施步骤,统一协调本部门、本系统的政府采购工作,努力为这项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二、要依法全面开展政府采购工作
《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确定了2003年中央单位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即所有中央预算单位都应当执行《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由三部分构成,即政府集中采购目录、部门集中采购项目以及部门采购限额标准以上采购项目。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主要是列明通用政府采购项目,这些项目必须依法委托政府集中采购机构代理采购。其中,注明“国务院系统”的采购项目,仅适用于国务院系统的中央单位。部门集中采购项目主要是部门或系统有特殊要求的采购项目,由部门依法实施集中采购。部门采购限额标准以上采购项目是指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部门集中采购项目范围之外、单项或者批量采购金额达到80万元以上的货物、服务和工程采购项目,由各中央单位依法实施分散采购。
中央单位用财政性资金(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采购符合《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的采购项目,必须按照《政府采购法》规定开展采购活动。
三、要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的组织实施形式
中央单位的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采购组织实施形式。
集中采购分为政府集中采购和部门集中采购。其中,政府集中采购,是指中央各单位将列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中的采购项目,委托政府集中采购机构代理采购的一种组织实施形式。部门集中采购,是指由各部门确定的内部政府采购牵头机构统一采购本系统纳入部门集中采购项目的一种组织实施形式。
政府集中采购按中央管理系统实施。国务院系统的集中采购事务由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组织实施。中直管理局、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最高检察院和最高法等系统的集中采购事务,分别由本系统的政府集中采购机构负责组织实施。
2003年国务院系统所有在京单位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范围的采购项目,必须实行政府集中采购;京外单位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范围的采购项目,应当实行部门集中采购。
部门集中采购项目以及部门采购限额标准以上采购项目,由部门按规定分别实行部门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也可以委托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或经财政部登记备案的社会招标机构代理采购。经财政部登记备案的社会招标机构名单,由财政部另行公布。
四、要认真做好政府集中采购工作
中央各系统政府集中采购机构作为执行机构要认真履行代理采购职责,自主开展工作,并根据本通知精神,研究落实开展政府集中采购活动的操作程序、委托方式及有关事项,以便各中央单位执行。
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原则上自行开展招标活动,因特殊情况需要委托社会招标机构代理招标的,必须在招标活动开始前报财政部备案。
五、要发挥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作用
中央单位的政府采购工作,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必须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合同必须授予本国供应商。同时,要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包括环境保护、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
六、要规范政府采购的运行机制
各中央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规定开展采购活动。在实践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各中央单位要按照《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的规定,确定各采购项目的具体执行机构。其中,属于政府集中采购目录范围但因特殊情况需要由部门自行采购的,必须在采购活动开始前,由中央单位和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协商一致后报财政部批准。对于部门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中专项采购项目,涉及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中项目的,是否实行政府集中采购,由中央单位与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协商确定。政府采购涉及与地方资金配套的采购项目,中央单位必须与地方有关部门协商解决具体实施方式。
(二)中央单位依法将政府集中采购项目、部门集中采购项目和分散采购项目委托采购代理机构采购的,必须与采购代理机构签订委托协议,明确委托事项,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三)公开招标必须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单项或者批量采购金额一次达到80万元以上的货物或者服务采购项目,以及达到国务院规定的招标数额的政府采购工程项目,应当采用公开招标采购方式;因特殊情况需要采用公开招标以外采购方式的,必须在政府采购活动开始前依法报财政部批准。不足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的政府采购项目,原则上要按照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的次序选择采购方式。
(四)政府采购方式确定后,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及要求执行。其中,采用政府采购邀请招标采购方式的,必须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相应资格条件的供应商名单。在执行招标采购方式期间,必须按照基本格式在财政部指定的媒体上发布公开招标公告(附件一)、公开招标中标公告(附件二)、成交结果公告(附件三)以及更正公告(附件四)。其中,公开招标公告在发布前要报财政部审核。政府采购合同签订后,中央单位必须按规定将政府采购集中采购项目和部门集中采购项目的采购合同副本报财政部备案。列入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的项目,由财政部将采购资金直接拨付给履行采购合同的供应商。
(五)在开展政府采购活动期间,中央单位或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对于供应商提出的询问或者质疑,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及时作出答复。在财政部和其他有关部门处理政府采购供应商投诉期间,如有必要,中央单位或者政府集中采购机构要积极配合,如实反映情况。
(六)在政府采购工作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用任何方式,阻挠和限制供应商自由参加政府采购活动,不得指定品牌和供应商,不得为中央单位指定采购代理机构,不得干预正常的采购活动。
七、要提高政府采购工作的效率
为了简化政府采购工作环节,从2003年开始,财政部不再对招标文件实施备案管理。各中央单位要提前确定采购需求,增强政府采购的计划性,确保政府集中采购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政府集中采购活动中,要广泛采用政府采购协议供货采购方法,同时,要积极探索其他规范简便的采购方法,缩短采购周期,及时满足最终用户的需求。中央单位或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拟采用创新办法开展采购活动的,应当事先向财政部作有关说明。
八、要做好政府采购的基础性工作
应编报而未编报政府采购预算或者有漏报政府采购项目的中央单位,必须于2003年6月31日前向财政部国库司补报。
各中央单位的主管部门要加强本部门、本系统的政府采购制度建设,积极开展采购人员业务培训活动,及时做好政府采购统计工作,建立政府采购文件档案管理制度并实行集中管理。
政府集中采购机构要依法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制度,按照相互制衡的原则设置内部机构,明确工作人员职责;要加强对内部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要建立考核制度,对采购人员的专业水平、工作实绩和职业道德情况定期进行考核,实行优胜劣汰。
九、要加强监督检查工作
财政部是中央单位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在政府采购工作中,财政部要对中央单位的政府采购活动及集中采购机构实施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执行情况,采购范围、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的执行情况,采购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时,财政部还要建立对集中采购机构的考核制度,对集中采购机构的采购价格、节约资金效果、服务质量、信誉状况、有无违法行为等事项进行考核,定期在财政部指定媒体上如实公布考核结果。
审计署对中央单位政府采购实行审计监督,包括采购行为审计和财务审计。2003年的重点审计事项包括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情况、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项目执行情况、政府集中采购目录项目委托情况、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的工作情况、政府采购合同的备案情况以及采购文件的保存情况等。各中央单位开展的政府采购活动,要自觉接受审计署的审计监督。
监察部对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国家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
2003年是《政府采购法》实施的第一年,也是中央单位政府采购工作全面开展的第一年,各中央单位要增强政府采购的法制观念和政策意识,开拓创新,共同做好2003年中央单位的政府采购工作。

附件:1、公开招标公告基本格式
http://www.mof.gov.cn/news/images/wg200309-caiku200319fu1_20050526.gif
2、公开招标中标公告基本格式
http://www.mof.gov.cn/news/images/wg200309-caiku200319fu2_20050526.gif
3、成交结果公告基本格式
http://www.mof.gov.cn/news/images/wg200309-caiku200319fu3_20050526.gif
4、更正公告基本格式
http://www.mof.gov.cn/news/images/wg200309-caiku200319fu4_20050526.gif



二00三年四月二十八日